景观设计师简历范文

      |      2023-12-19 06:00:10

  景观设计师简历范文简约风格的基本理念就是遵循“少就是多”的法则,而且受时代影响,侧重表现工业化社会生活的个性与追求,具有实用、简单、经济等特点。在现实意义上,简约风格出于时代的原因加入了更多的新材料、新元素,注重实用功能性与审美的结合,显得更偏向于物质化。而日本枯山水产生的初衷却是出于简单而质朴的审美考虑。多注重营造简单深邃的自然场景,对各个元素构成都非常之考究。如此以焕发出修行者对于恢弘自然界的想象力和自身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在表象上有所差异,但两者之间审美理念却是大同小异。都是以简单低调的设计手法来达到审美上秩序平衡感和心灵上的宁静感。枯山水作为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园林艺术,对于东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个人认为,园林设计师不仅要拥有良好的工艺技能,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在设计的过程中把握住关键的或者说本质的东西,即本民族自身的文化特点以及历史文化脉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善于推陈出新,结合传统与现代,勇于革新。如位于日本安来市的足立美术馆就是日本传统设计与现代风格结合的典范。

  立足美术馆的建筑主体具有浓郁的现代风格,而其主园就是传统日式枯山水园,该园大多采取日式传统造园手法与现代风格的建筑主体相结合。该庭园也自2003年起连续5年被庭园专业杂志选为日本第一亿博,在日本国内外都获得了很高评价。中国园林艺术甚至可以说是日本园林艺术的源头,但平心而论,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由于某些原因也确实在不少方面落后于日本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国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却是国内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日本的京都大德寺、龙安寺、桂离宫等枯山水园林大多保存完好且数量繁多,枯山水园林设计也在西方设计界占据了一席之地。所以,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意义的。因为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很大程度上给予设计师们很好的设计灵感与氛围,从而使设计师们准确而牢固的把握住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性,设计出具有浓厚民族性底蕴的作品。例如日本的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就非常注重借鉴他们的传统园林艺术。东京都的各种古典园林几乎都能给予设计师们更多的设计灵感与养分。可以说那种良好的民族意识以及文化认同感几乎是根植于设计师们的内心的。

  日本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在借鉴的同时也善于开拓创新,更新工艺技法,大胆运用新材料、新理论。古今结合,使日本的枯山水园林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样一来,使得日本的枯山水艺术逐渐传递给整个设计界,直到到西方设计师们也开始认同和接受。发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的确有很多值得敬佩的地方。但是,也许不会有人否认民族性、传统性的东西在很多方面都不输工业化产物,甚至能焕发出现代工业社会更蓬勃的力量与生机。中国园林艺术和日本园林艺术从类别上讲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整体来看,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体现还远远不如别人。例如日本国土面积小地狭人稠,且自然灾害多发,所以其在诸多的设计活动中总是遵循节约资源与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等原则。

  并且其设计活动都是严格的遵守法律法规,提高了设计活动和成果的安全性。而且他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园林文化的继承和把握都很到位。以及他们乐于尝试,勇于创新,并且积极引进外来文化对其包容并蓄的精神和态度,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中国传统园林最大的优势之一即是祖先留给我们大量宝贵的艺术遗产,现代的技术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新的素材。当前,国际间交流日渐密切,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全球化。中国的景观设计师可以吸取日本园林设计的经验。立足于传统、用于创造革新、多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传承并领悟传统园林文化精髓,使其具有时代精神而又不失中国特色,实现我国现代园林景观新的发展。

  校园景观设计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理化表现形式,更注重内外空间的交流,强调空间的沟通。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教育功能,更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校园环境景观要同时满足感官的愉悦,可以提供娱乐、交流、教师和学生的休闲场所,起到缓解压力、放松心理的作用,景观的人文魅力是娱乐,这是一种潜在的校园文化,即校园“场所精神”。

  1.功能原则:学校包括学前区、教学区、生活区和其他课外活动,设计时应根据各功能区的不同特点安排,不仅满足了教学、学习、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同时也增进了师生的交流需求,以灵感和智慧提高文化和精神陶冶功能。2.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组织和划分道路也适中,空间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空间设施的设置、材料选择及景观的营造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求。3.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要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利用雕塑、浮雕、支柱、标志等环境与特色的景观小品,加强校园文化氛围。4.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植物园林绿化,尽可能乔、灌、草多层次双绿化,增加单位面积绿化量。5.多元化的原则:开放空间的多元化包括多元化的功能、形式和配置。各种功能,如隔离、运输、通讯、运动等用途;多种形式,如形状、大小、颜色、材质、成分等变化;多样化,如草坪、树木、山、水、建筑等不同的设置。为了满足校园开放空间的功能,如运输、组装的基本功能及其他的运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加强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景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氛围。6.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确立大学校园景观的特征是设计的基础。7.安全原则:安全是人性化设计的第一要素,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安全性包括物理环境安全和心理安全两个方面。

  1.校园文化: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景观设计,继续把握校园历史,保持文化的一部分,应适当考虑校园文化和历史反映校园环境设计,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文化。2.学习:景观设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楼、宿舍楼,或提供奖励、或旅行、或为学校人员提供一个完美的学习空间。3.交通:交通众多,在超过一万的总数量,使校园道路可以缓解交通,而且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感受到设计环境美,减少道路无效设计,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工作。休闲娱乐:学校生活丰富多彩,使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发展知识和技能。4.生态发展:可持续、低能耗、生态环境是当前景观设计追求的目标,校园环境设计应遵循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确保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心理需求:我们走过的路,合理规划结构和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会使人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果,在学校有潜移默化地影响,那里的人们喜欢在丛林的性质,因此给教师和学生安心。

  定义:中学校园景观是校园范围内文化、经济、自然等因素的结合。它也反映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通过一定的物质承载自己。

  为了方便学习和生活,建立了不同功能、不同性质及不同形状的建筑群,在校园有限的空间中占主要的景观。其独特的校园生态体系正是其有别于其他空间景观的重要特征。1.校园入口区域:要进入校园就包括校区前门空间、校门以及门卫系统等建筑区和校园入口区。由于中学教育的完善,教学区域绿化建设也得到了改善,入口处是校园与外界连接的过渡区,是学校和社会、物质、文化精神交流的渠道,也是校园景观设计中一大特色。其中,正门和门卫的建筑形式作为校区形象与外界交流的首要组成部分,其形象设计不但需要展现中学校园以教育为主的文化内涵,还要体现是学校与外界交流服务的第一站。2.户外运动区:按照“规范中小学”的设计,我国户外运动空间总面积控制在3926至1582平方米,以及教师和学生人均用地在3.40至14.38平方米。通常包括:一个标准的250米田径场,小足球(包括田径场),2至4个标准篮球场,1至3个标准排球场等运动场地。3.绿地空间:学校内部的绿地空间主要是针对校园操场空间来划定的,是以绿化为基础的露天公共区域。草地、树木、清澈的溪流能够让人们缓解学习压力,让更多人能够享受这轻松的自然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户外休闲的场所,还能使师生们在其中得到心灵的放松,潜移默化地让更多人受到隐形的教育,培养他们亲近和热爱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4.广场空间:以露天公共独立式开放区域的硬质铺装为特点的建筑就是校园广场。校园广场一般分为五大类:运动、交通、休憩、中心、表演和运动广场。广场控制着校园内主要的人群集散,其道路规划给全校师生提供集合、休憩玩耍的方便,是全部建筑中利用率最高的场所,一般都位于校园中人流最为密集的区域,且周边建筑物也在自然地贴近它。5.建筑邻近及中庭空间:虽然新教改一直在进行,但是中学教育课堂活动的主要开展地还是以室内为绝对主流,所以建筑空间和教学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国内通常的教学建筑是一组建筑通常由前院空间、中庭空间、侧院空间、前廊空间、侧廊空间、后院空间及建筑间连廊空间等组成,在特殊情况下,还有屋顶和架空的空间。所有的这些空间总的来说分为全部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其中前廊空间、侧廊空间以及连廊和架空空间部分属于半开放式的空间,前院空间和侧院空间以及后院空间等属于全开放式的空间。

  地域就是空间区域内的一个范围名词。它主要包括:其一,自然地理,包括山地、平原(坝)、森林、海洋、湿地乃至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二,一定社会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由地域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传统民俗等决定,在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在此地区而后的历史发展中遗传与积淀下来。

  山东陵城第六中学1.项目概况陵城区是德州市辖区,地处鲁西北平原,位于北京、天津、济南之间,素有“京津门户,九达天衢”之称。截至2014年,辖10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7.7万,其中农业人口48万,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120万亩耕地。陵城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东经116°27′~116°57′,北纬37°13′~37°36′之间,陵城区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陵城第六中学位于政府街以东,城区南部新区和兴地带。其周边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学校占地面积140亩,总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建筑包括教学楼、实验楼、综合办公楼、学生公寓楼、学生公寓等,同时还拥有国内先进的风雨操场、体育中心等。2.地域文化该地区非常重视教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代德州又是燕赵相邻之地,黄河穿境而过,河汉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更是溯源悠久,禹水文化、儒理之道根深蒂固。境内现有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名胜古迹,如禹王亭、苏禄王墓和全国最大的秦汉墓群以及东方朔画赞碑等。正在恢复建设中的还有董子读书台,我们将其地域文化在校园景观上很好地展示出来正是尊重和发扬其优良传统的一种传承。在景观小品的选择上,景观建筑、景观树种的选择都采用当地历史文化来作象征。3.设计风格及理念设计理念来源于当地文化,本次校园设计风格现代简约风格,秉承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原则,使其更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简约风格强调的是空间纯粹的单纯和简洁两大特性,不要多余的装饰,让空间简化到光、量及体,就需要运用最简单的构成原理,造成空间的流动与不同层次的穿透,此透视风格的精化就在于此。简洁的线条、干净的色彩、精致的小品、清爽的植栽,辅以温馨的灯光,现代语言的建筑等,共同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富有生活气息的校园休闲地带,这里没有极富冲击力的构筑物,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色彩,一切归于平淡、朴素、自然。设计师为人们提供一个私密的心灵庇护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家园。4.雕塑设计该校园分为四个功能区,包括:教学楼区、生活区、风雨操场区及体育中心区。道路系统被分划为主要人流动线、次要人流动线及活动区域联系动线。该校区最为特色的是中心广场的雕塑设计、景观墙设计及景观小品。在校园内人流量较多的区域,其道路两边设置银杏大道。其雕塑设计以大雁为主题,形似火炬,表面衣服带镂空的形式描绘,七机敏雄健,群居为阵,重情义,不抛弃。正如校园师生关系,学生似雁群,健康活泼,相亲相爱,老师似雁头,敢于拼搏。雕塑的结构由两层相互叠加缠绕的雁群组成,旋转而上。此雕塑入云霄望大地,不畏艰巨,象征着青春以及精神的传承。本雕塑材质为黄铜,不锈钢锻造,其高度为10米左右。

  本文描述了地域文化在中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从几个方面讲解了校园景观设计,利用本人所做的设计来研究课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域文化的表达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利用主要体现在文化理念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商也认识到这一点,环境质量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房屋的市场销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种住宅小区的景观质量也有了

  很大程度的提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成为共同的理念。但是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1.1 不少国内的设计不考虑中国的国情 过分讲究几何性、追求对景,对于原有地形地貌尊重不够,造成开挖量无谓增加。而且由于没有考虑到自然起坡、植被遮挡等诸多原因,许多图纸上景观设计的重点,其实不能得到线 风格简单模仿,效果不突出更有甚者,无论规划规模大小、场地性质、用途都用同一手法,造成园林景观风格上的迷失,主要表现为对概念的炒作上。无论是德国的简洁风格,还是法国的浪漫情调等,都只是简单地复制概念,而没有在实际的设计中体现出概念应该表达的内涵和文化。[1]

  1.3 忽视项目建设前期的重要性忽视项目建设前期的重要性,缺乏事前控制意识。设计人员认为园林设计追求的是景观效果,而忽视“既经济适用又美观大方”的原则。认为工程造价控制,那是经济技术人员的事,而概预算人员也认为,按通常做法,只要设计图纸完成后,根据图纸和有关定额文件取费标准编制设计预算就行了。

  1.4 细节上的疏忽虽然图面漂亮,而实际感受中,尺度却不宜人。主要表现为花坛和水池的边角过于锐利;广场的大理石地面光滑;步行道高低错落;水池周围没有护栏;还有对气候、土壤、水文、地下基础设施等环境基础资料掌握不充分,对历史人文景观与现实环境调查不够深入,致使设计与实际情况相去较大。

  1.5 城市园林设计中不负责任现象时有发生在园林设计中,有的设计初看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有困难,出现问题设计者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最后

  或改变设计方案或半途而废。这是设计人员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求新,求景点丰富,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也不论布置是否真正合理,只要设计出来了就万事大吉,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园林绿化设计项目,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进行科学的论证,就难以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达不到理想的要求,设计出来的东西负不了责,问题不能解决,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为园林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是极其重要的。

  1.6 城市园林建设缺乏个性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有的设计中,道路无作用,而未规划路的草地根本不可能控制行人踩出了路,规划配置当地未试种的杜英、木筒、深山含笑等不适合本地环境生长的植物,造成极大损失。木筒作行道树被骄阳晒裂皮而死,杜英因干旱多年枝稀叶疏,深山含笑也因无遮光物及不易排水生长不良或死亡。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浪费大。

  1.7 城市园林意识普遍不高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制约,许多城市对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一味去追求大气派,不从广场自身功能和市民需求出发,盲目追求景观,忽视城市绿地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往往片面追求眼前暂时利益,把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2]

  在提出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规划开始时,就要把握住景观设计的要点。(1)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不应像以前一样先规划好房子,再做景观规划设计。(2)多方互动,甚至先规划好整体环境,再把房子像种树的一样种进去,用建筑去巧妙的分隔和围合空间,使建筑和景观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3)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

  2.1 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性,体现地方特征原则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年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升温,开发商和设计师们开始不再机械地搬用西方式园林模式,而是开始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他们根据各地方区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过建筑与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地域特色。我们公司在2011年设计的德清保利原乡,体现了原乡的特色。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居住区微地形的起伏变化,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2.2 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回归历史的发展趋势,提倡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又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3]

  2.3 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共享性与均好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

  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质,因此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重要,但如何才能使小区景现设计作品拥有一个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呢? 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而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现才能营造一个有品味的现代居住环境。

  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较快,尤其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例如:拙政园、园博园、清晖园等等,都以园林景观为载体将地域文化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少,园林建筑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在笔者看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并融合外来文化进行创新,通过这种融合创新的方式设计园林景观,能对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地域文化的概念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术上专指秦朝以前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流传下来的文化;另一种是指我国特定地区的独树一格、悠久历史并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化。简单来说,地域文化就是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经过时间的演变,随着自然变化、经济发展、政治中心的迁移形成的特色文化。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园林工艺和技术工程等方法,将区域地形、植物种类、局部建筑进行计划性的改造,在人为手段的参与下,使城市的景观的设计更加合理,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并且能保留其日常使用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是以设计为主要表现手段,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生态环境,通过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建设出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让人们能从园林景观设计中感受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

  园林景观的建筑是设计师表现设计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多方考虑,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思考。在建设园林景观时要符合生态地理环境的走势,同时还应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从而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养料,有利于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以人文艺术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方向。园林景观艺术的设计思想会随着地域的变化随着发生改变,而不同的地域文化恰恰为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特色性素材,使园林景观的设计披上了不同的色彩,以期呈现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建筑。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筛选与挖掘,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后结合地域的风土人情,在设计中展现地域文化的魅力,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从组成区域文化的每一部分中寻找设计灵感,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现象中寻找设计素材,完整的体现了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园林将景观建筑。

  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是极富张力的,它能够展现出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是人们的文化思想。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理解传统地域文化的意义,不断地吸收传统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将区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韵味的园林景观,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让游客能从园林景观建中体味历史的发展进程、体味前人的智慧结晶。

  地理环境是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因为,区域的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要从全局考虑地域环境的各个方面,在不破坏地域环境、遵守地域环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来建设园林景观,以保证园林景观和地域文化相统一。例如: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它以自然的地理发展为中轴线,完美的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融合,显现了世界上“最美中轴线”的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加入地域文化色彩时,要考虑区域独有的人文理念、风土人情、建筑格调、历史景观等等,在设计时更要充分展现区域文化的奇特性,发展园林文化的文化内涵,使园林建设呈现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争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展现出别出心裁,不具一格的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特别是融入区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如果设计师不考虑园林景观的整体性,就会失去园林景观的特色,更严重的还会对设计全局造成影响,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仅仅指的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对区域中的现存资源进行详细分析,以保证原有景观可以长久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景观的设计其一,要合理利用历史古迹,保证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要科学计划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的样式越来越缺少城市地域特色,各城市的园林景观也失去了其灵动、绚丽的色彩。所以,需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中植入地域文化,一方面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特色城市的建设。文化的传承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先人精神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然而,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地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褪去了颜色。因此,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时融合地域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将地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并通过园林景观的建设体现出来。另外,加强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统一”,能够为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注入新鲜活力,赋予园林景观更多的历史感与时代创新感。

  由本文可知,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设计灵感与创作素材,而另一方面园林景观设计又为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媒介。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要注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去粗取精”的态度来保留地域文化中的优点,通过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设计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带有时代感的园林景观,给予园林景观更加深沉的文化内涵,让园林景观设计在发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出能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优秀园林景观。

  [1]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73-6675.

  [2]周育文.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0):361.

  [4]朱方超,赵国恒,杨群铭等.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4(12):49-49.

  [5]陈海娟.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北欧国家在地理、文化、语言、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单元分分合合,相互交融,经过数世纪的演变才逐步形成现在这样五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作为其中一员的丹麦在各个方面表现出许多北欧特质,这些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风格。

  北欧国家地处偏远的欧洲大陆北部,多属高纬度国家,受海陆位置和西风环流的影响,这里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但温和的夏季仍然短促,冬季依旧寒冷而漫长。北欧地区属于多云的地区,降雨量大,充沛雨水滋养了这里广阔的森林。由于北欧地区的冰盖消退的时间晚,这里的森林林木种类比较少,生态环境比较单一。除木材外,其他的天然资源比较缺乏,特别是矿产资源比较稀缺。

  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欧国家在历史上较为远离欧洲主体的成熟文化,但也形成了自身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寒冷的气候不适宜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这使得北欧人不得不栖居于室内,也导致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温暖生活,讲求舒适性和人情味。而久居室内的行为也形成他们较为平和、宁静和细致的气质特征。这亦影响到他们对材质的特殊关注和对精制细腻的细部追求。

  在农业社会和早期的工业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资源使得北欧国家相较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是贫穷和落后的,并一度产生了令人生畏的“北欧海盗”。能商则商,不商则盗,北欧海盗们无形中促进了欧洲大陆先进文明在北欧国家的传播。然而落后却不屈的民族往往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在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北欧民族主义运动中这种精神特别得到了充分体现,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挖掘和恢复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民族文化振兴和国家经济振兴联系在一起。

  同样,落后也无法阻挡北欧人对民主、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9世纪以来,北欧国家为摆脱贫穷落后的国家状况而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摆脱了经济上的贫穷,并建立起为世界所瞩目的国家福利体制和社会民主制度,形成一个全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北欧国家的代名词,而这也导致了北欧国家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结构,各阶层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差距较小。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有着一种务实、平和、理性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讲求工作的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要求一种稳定安宁的生活状态并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节俭经济的同时又要优雅体面。而国家的艺术领域的审美情趣也正是由这些社会的主体来决定和影响着,于是设计没有朝着贵族化和奢侈品的方向发展,而是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倾向。

  丹麦处在欧洲大陆的一角,与其他北欧国家相比,丹麦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它的文化中既包含着北欧国家的共同特点,又相对更多地受惠于欧洲大陆的成熟文明,展现出更为优雅的一面。

  丹麦面向英国和西欧的海岸线漫长,交流方便。历史上丹麦皇室与英国皇室之间有着密切的通婚关系,贸易关系源远流长,这使得英国的设计风格也对丹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较于北欧的其他国家,丹麦的设计透露出更多的优雅、从容之感。

  丹麦与德国国土紧密相连,德国的设计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领域。简洁而严谨的形式、对功能的重视也突出地体现在丹麦的设计中。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也是从欧洲大陆传播到丹麦以及北欧其他国家。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运动传入丹麦时已没有初期的气势,却带给了丹麦更多的思考缓冲时间,新思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既有传统相结合。于是丹麦的现代主义保留了功能主义与简洁的形式,同时又软化了过于冷漠生硬的线条,从而产生了更为柔和、更富于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现代主义。

  丹麦的景观没有华丽的装饰,也不追求磅礴的气势,景观的构成总是出于对功能的分析研究,这无疑是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然而,丹麦的设计却很少出现冰冷的直线,笔直坚挺的棱角总是被温和的曲线所代替。正是这“让线条带一点点微笑”,使得丹麦的设计更带给人一种温情。而这其实是基于对功能的更广泛的理解,是一种人文功能主义的手法。正如芬兰著名建筑大师阿尔托所说,“技术功能主义只有扩展到心理学领域才是正确的。”形式服从于功能,形式也能够完善功能。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简洁、平和、优雅和更具人情味的景观。

  位于哥本哈根博物馆岛的Bertel Thorvaldsens Plads就是一例。这是一个博物馆前的广场,南边紧邻丹麦国会大楼。在这里没有复杂的活动要求,场地最大的功能要求就是对周围古老建筑的烘托。于是设计师用了一个几乎与地面平齐的浅浅的水池,池中是之字型的花岗岩条带装饰。没有过多的元素,也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景观只是谦逊地融在建筑的氛围中。但一个薄薄的水面,一个甚至会由于粗心而被忽视掉的艺术品,却把丹麦设计的简洁、优雅、精致、平和表现得淋漓尽致。阳光下,水池闪着濯濯的光,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建筑,历史和现代在这里共荣。

  Havnegade庭院则是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实例。作为一个被建筑围起来的三角形地块,庭院完全是属于这个组团建筑的居民的,更像是一个扩大了的私家庭院。从功能上讲,这里要求的是可供不同人使用的丰富的空间。而从人文功能上讲,则更强调一种生机和情感。于是设计师在这片庭院中只留下了一个重要特征——草坪上一道迂回曲折的山毛榉绿篱。柔和而蜿蜒的曲线充满温情,而层层叠叠的绿色则围合出一个个不同的使用空间,也将院子点染得生机勃勃。

  而Christinansbro是哥本哈根Nordea银行的新总部庭院,面向码头。由于建筑的安全私密性要求,这些庭院并不与办公楼贯通。庭院的主要作用就是满足公司职员视觉放松和思维放松的要求。设计师Sven-Ingvar Andersson采用了两种处理方式。一些庭院中铺满白沙,矮篱和三年一换的小柳树在其上组成地毯般的图案,笔直的石板条穿插其中。白色与绿色的搭配加强了视觉刺激,而小柳树则增加了竖向上的变化和绿色感受,同时又不会过多遮挡来自建筑的视线;而另一些庭院则设计了极缓的水台阶,向码头方向缓慢跌落。建筑像从水中升起,而水又似乎流向大海,既加强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暗示着曾经在这里出现的码头水面两种庭院都没有追求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十分简单的处理手法却使环境无比纯洁,充满禅意,也带给银行职员心灵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对历史的关注和重视是一种态度,大到国家和民族而小到场地。在丹麦的景观作品中,如果说国家历史传承和民族传统是一个设计的背景、产生的是一种潜在影响,那么场地历史则常常作为具体设计的一个契入点。景观设计师总是探索用不同的方式将场地的历史展现出来,并与现在的功能、形态等相结合,创造符合自身结构的新的景观。

  Gammel Dok曾经是一个船坞码头,但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干涸了,并被覆盖成为一块陆地。现在这块陆地周围是建筑展览中心、丹麦艺术工艺品中心以及政府外事部门的办公楼。面对这样一个曾经的码头,设计师Jeppe Aagaard Andersen努力挖掘场地历史中“水”的特性,用一个切合原有水面形式的水池来暗示曾经的船坞,并用一个“半岛”强化这种感觉。在曾经的木甲板的位置,设计师用枕木沙石铺地,重塑历史的路径。而靠近水边的地方则完全采用木平台,仍旧与场地的历史感受相呼应。整个形态处理简洁、材料选择古朴,设计没有过多的处理手法,却将场地的历史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丹麦的设计总是深入研究材料的内在特性,使材料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出现。地方石材的使用就是一个鲜明而生动的实例。

  丹麦的景观设计师喜欢使用产自北欧的花岗岩。在哥本哈根城市步行街的一系列广场项目中,设计师没有做过多的装饰改造,许多广场只是简单地用花岗岩对场地进行重新铺装。这些花岗岩铺地与城市的建筑协调统一,以一种谦和的姿态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建筑和空间,而又从丰富的细节中展现自己的精彩。

  天然石材的丰富纹理、色彩和结构也带给了设计师多样的设计可能性。设计师抓住丹麦多雨的气候特点,通过石材的使用使简单的设计变得丰富,耐人寻味。雨中,天然石材(如花岗岩)的花色纹理比干燥时更加清晰、更加突出也更加美丽。丹麦的一些设计师选择不同纹理和色彩的花岗岩来拼合场地铺装,并构筑小品,使场地更加生动有趣。

  Vejle 交通站广场(traffic terminal)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场地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上,一个椭圆形的浅浅的溢水池上立有一个名为“天梯”的浅浮雕柱,这似乎形成了广场的全部。而其实,这个广场最有特色的是石材铺地。广场的地面是由6种不同规格和颜色的石材组成,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连接,形成了45种不同的图案。特别是在雨中,各种色彩、纹理的相互穿插,清晰而明确,形成强烈的动感,好象水波在荡漾,生动而有趣(图9)

  丹麦设计简单,但却丝毫没有简陋之感,反而处处体现出优雅和品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精致的细部处理和近乎完美的工艺丹麦有着悠久而闻名于世界的手工艺传统,而资源的缺乏又使得丹麦选择了以工艺作为国家发展策略。正如彭妮。斯帕克(Penny Sparke)在她的《设计顾问》一书中所说:“德国以科学之名销售设计,意大利以艺术之名,斯堪的那维亚以工艺之名,而美国则以商业之名。”

  丹麦的景观设计中,作为景观细部构成要素的灯具、座椅等设施常常是针对每个具体项目而单独设计的。

  Jarmers Plads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广场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保险公司总部大楼前。广场采用了和保险公司大楼立面相似的材质、一致的比例关系,创造出一个完全的建筑室外客厅。灰色的挪威花岗岩板升起于地面,形成一个与建筑呈精确垂直关系的平台。与建筑立面呼应的地面铺装划分亦将座椅和灯具纳入体系。简洁的条形座椅与灯结合,使得每一个元素的位置都严谨而理性。而嵌于座椅内的灯不但散发出低于膝盖的灯光,同时也将座椅的方向性、结构性突现,带来场地与建筑的统一感除了灯具和座椅的细致,连接街道和广场的花岗岩平台的金属楼梯如同一件高品质的工业产品,简洁而精致为此项目而特意设计定制的产品与场地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细部关系,展现了一种整体的统一。正是依靠这些精心处理的细部和极其精湛的工艺,才使得简洁的要素和简单的结构却能显示出优雅和品位。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其实很难评判今天的作品的价值,毕竟离我们越近的事物,越难判断哪些会是持续的辉煌,而哪些又仅仅是过眼云烟的短暂时尚。我们曾经热衷的许多思潮,今天看来却非常片面;而一些曾经远离人们视线的作品,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尽管我们很难全面、客观地分析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但是无论过去、现代或是将来,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在实践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取决于不同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师的观念和思想,也就决定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而影响着作品的生命力。

  几乎每一个设计师都曾面对过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的困惑。早期的现代主义者更倾向于将二者对立起来,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与文化的变革一样,景观的发展与变革,也是在伴随着对过去的继承与否定中进行的,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总是与其历史上的园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设计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既使将自己标榜为最前卫的设计师,也无法回避自己作品中沉淀的特定的文化痕迹。然而,珍视传统的价值,并不是要无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味地模仿过去。最好的模仿也只能产生赝品,而不是真迹。优秀的设计不是对传统的浅薄模仿,而是将悠久的地方园林传统与现代生活需要和美学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提高的作品。这一点从当代各国优秀的景观作品中都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些作品,无论形式多么现代,我们稍加品味,都不难发现它们所传递的传统的信息。

  巴黎的雪铁龙公园(Parc Andrē-Citroën, 1992年建成,G. Clement、P. Berger、A. Provost、J. P. Viguier、J. F. Jodry设计)、大西洋公园(Le Jardin Atlantique,1994年建成, François Brun、Michel Péan设计)的平面布局与17世纪勒·诺特(Andre Le Nôtre)的园林有相当多的联系(图1、图2)。甚至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1991年建成,Bernard Tschumi设计)这样挂着解构主义标签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法国园林传统的影响(图3)。模纹花坛是传统西方园林要素,今天,在不同的设计师的手中,经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演绎,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版本。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酒店花园(Garden of Kempinski Hotel,1993建成, Peter Walker设计),将古典的花坛园用极简的图案式构图重新组合,创造了一个绿色的、令人愉悦的场地(图4)。荷兰乌德勒支VSB总部花园(1995建成,Adriaan Geuze设计)里,200米长的带状黄杨篱与红色的碎石地面构成一个狭长的下沉式花园(图5)。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Jacob Javits,1996建成,Martha Schwartz设计),以法国巴洛克园林的大花坛为创作原型,将长椅、草丘、街灯、铺地、栏杆等要素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组合,用简单的形式获得了丰富的广场空间(图6)。在这些作品中,景观设计师追求的不是对过去形式的拷贝,而是将历史上的园林文化的精神吸收过来,把它们转换为适应新情况的合适的表达方式。这些景观是当今社会的产物,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现代艺术、园艺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只有那些代表了当今时代文化精髓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新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展现当今社会的需要,而且它们在保护或重新塑造城市历史地段的价值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巴黎贝尔西公园(Parc Berce,1997年建成, Bernard Huet、 Marylène Ferrand、 Jean-pierre Feugas、 Bernard Le Roy、Ian le Caisne、Philippe Raguin等设计),保留了地段上原有酒厂的老街区构成的网格系统、酒窖和500棵古树等历史痕迹,并将这些历史信息与现代设计要素叠加重合,形成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公园唤起了对过去生活的记忆,使这一区域城市的发展具有了历史的连续性(图7)。威尼斯弗雷托广场(Plaza Feretto ,2000建成, Guido Zordan设计)通过精细的石材铺装、丰富的地面标高的变化,以及与广场周边的教堂、文化中心、商铺与住宅等新老建筑的和谐关系,保持了老城中心的尺度,再塑了变化丰富、充满人情味的意大利传统城市空间(图8)。

  景观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景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回顾历史,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使园林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了现代景观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景观事业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于无所节制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危机感日益加重,于是环境保护成为普遍的意识。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使得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工业之后的景观不断出现……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今天景观设计的面貌,社会因素是景观发展的最深层的原因。

  景观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景观应该、也必须要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今天的景观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景观是为了人的使用,这是它的功能主义目标。虽然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设计,但景观设计最终关系到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创造室外场所。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境界。这一点,北欧国家及德国的设计师已在全球树立了榜样,在那里,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设计师总是把对舒适和适用的追求放在首位,设计不追求表面的形式,不追求前卫、精英化与视觉冲击效果,而是着眼于追求内在的价值和使用功能。这种功能化的、朴素的景观设计风格应该赢得人们的尊敬(图9、图10)。

  反过来,景观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也许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的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然而,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在治疗城市疮疤,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城市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的不是创造,而是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景观的积极意义不在于它创造了怎样的形式和风景,而在于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景观的建造,可以刺激和完善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与进步。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 Park,1992年开始建造)就是很好的实例。埃姆舍河地区原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自196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工业的煤矿和铁矿开采,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区人口减少,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化为乌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促使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这项庞大的工程涉及800平方公里的区域,17个城市,250万人口,内容包含河流的生态再生、区域自然景观恢复、公园绿地、居住区、科技、商务中心建造、生态环境改善、原有工业建筑整治及重新使用等。十年来,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刺激了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历史的延续,并有效地节约了资源,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衰落而带来的环境、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为世界上其它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图11)。

  景观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实际上景观建设在今天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带动景观的发展,反过来,景观的建设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巴黎贝尔西公园的建造为周边地区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交往场所。在保持地区的历史特色的同时,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及地区的竞争力(图12)。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通过景观的建设为先导的,先有景观环境,再有商业、城镇及公用设施,一些大型的博览会、体育盛会的举办,往往是城市落后的地区或未开发地区振兴和发展的契机。对会址和园区的合理规划,特别是会后该地区的发展蓝图,是博览会或体育盛会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而言,每一次博览会结束后,大部分的展馆、展园均被拆除,留下的是一个有着良好景观骨架的未来城市新区。展览是临时的,地区的发展却是永久的。1992年建成的荷兰园艺博览会公园为Zoetermeer城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原博览会花园已经成为该城镇的休闲公园,有些区域成为林区或自然原野,有些地区成为自然保护地,而公园的核心区域,即原来的展览区已成为居住区。公园的建造为Zoetermeer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图13)。汉诺威2000年世界博览会的“变换花园”(Gärten in Wandel,2000年建成,Kamel Louafi设计)把展览会结束后的经济和时间因素考虑了进去, “演进将取代公园的维护”,公园将成为未来新的城镇公共空间和中心(图14)。

  毋容置疑,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形式语汇的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波普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今天,艺术的概念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不再是艺术的目的和评判艺术的标准。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如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它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

  绘画由于自身的线条、块面和色彩似乎很容易被转化为设计平面图中的一些要素,因而一直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发展,追求创新的景观设计师们已从现代绘画中获得了无穷的灵感。荷兰阿姆斯特丹卡拉斯科广场(Carrascoplein,1998年建成,Adriaan Geuze设计),以草地、柏油路面和路面上白色的圆点阵列为元素,在地面上设计了一个二维的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加上场景中奇异的光、声和移动的火车,使这个空间具有了超现实主义的神秘气氛(图15)。

  以追求极简主义风格而著称的美国设计师Peter Walker,其作品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代艺术的营养,既新颖前卫,又不失典雅大方。在柏林索尼中心(Sony Center ,2000年建成,Peter Walker设计)中,丰富的室内外空间转化和神秘的景观变化是设计师用简单的植物种植和一些工业材料如不锈钢和玻璃以简单、重复的形式来塑造的。与Walker的许多作品一样,光在这里不仅仅起到照明和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这个作品中显然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如极简艺术、光效应艺术的影响(图16)。

  20世纪后半叶,对景观形式的变化与发展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也许是“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因其将自然环境作为创作场所,使用大尺度、抽象的形式及自然材料,与景观作品愈加接近,因而成为许多景观设计师借鉴的形式语言,同时,艺术家也纷纷涉足景观设计的领域,许多作品往往是景观师和艺术家合作完成的,这也更促进了景观与雕塑两种艺术的融合与发展,这也是目前许多景观设计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艺术作品的原因。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Bürgpark Hafeninsel,1989年建成, Peter Latz设计)是在二战中被炸毁的煤炭运输码头上建造的,设计师用基址上的废墟瓦砾,在公园中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以此来唤起人们对19世纪城市历史面貌片段的回忆。在荒芜的草丛中,还有用碎石瓦砾堆放出来的简单的几何图形,这些都让人联想到一些艺术家如Richard Long和Robert Smithson的大地艺术作品(图17)。

  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带来了艺术化地形设计的观念。荷兰Zoetermeer园艺博览会花园中系列三角锥形的地形塑造无疑也是从大地艺术中寻求的灵感(图18)。在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旧工业遗留下的众多的巨大的矸石山都保留下来,成为大地艺术作品,作为工业纪念碑或眺望点。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北星公园(Nordstern,1997年建成,Wedig Pridik、Andreas Freese等设计)中,原有矿厂的废料堆被修整为整齐的金字塔形,并覆以地被植物,形成引人注目的视觉焦点(图19)。

  现代艺术的思想与表现形式对景观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与纯艺术不同的是,景观设计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使用问题的挑战,景观设计师不能无视这些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中。但是既然我们能够理解“美”不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我们也应该能够理解景观不再是意味着“如画”,景观可以成为某种艺术思想的载体,它可以表现出多样的形式,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给一些我们不甚理解的景观作品多一份宽容。

  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受到关注,所以生态似乎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之一。

  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在景观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Ziegeleipark,1995建成,Karl Bauer、Jörg Stötzer设计),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图20)。

  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的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形成了立体的游览系统,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援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改造为攀岩训练场,厂房成为展室、小卖部和旅馆(图21)。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众多的原有工业设施被改造成了展览馆、音乐厅、画廊、博物馆、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园中还设置了一个完整的230公里长的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的文化和工业景观,利用该系统进行游览,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图22)。

  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目前欧洲的许多景观作品,特别是德国的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汉诺威“变换花园”的水园的水来自雨水的收集(图23)。港口岛公园将地表水会聚于高架桥下,改善了桥下阴暗的条件,形成欢快的落水景观,并通过水的跌落和植物作用,净化水体使水得到循环利用(图24)。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1999年建成, Peter Latz设计)中,设计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钢铁厂的历史信息,原工厂的旧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园,利用新建的风力设施带动净水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输送到各个花园,用来灌溉(图25)。柏林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Herbert Dreiseitl设计)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据统计,光是这一项每年即可节约2000万升饮用水。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图26)。

  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一些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中砌筑的干石挡土墙很好地保护着野生植物,保持着荒野的景象,自然再生的植被形成与其它城市公园不同的性格(图27)。

  生态思想在景观中还有一些视觉化的表现,如在城市中一些人造的非常现代的建筑环境中,种植一些美丽而未经驯化的当地野生植物,与人工构筑物形成对比。巴黎德芳斯大门旁的花园(Jardin de l’Arche Gilles Clément,Guillaume Geoffroy-Dechaume 设计)就反映了粗犷的自然与精致的建筑之间的对比(图28)。

  现代景观早已从被围墙围起来的世外桃源中走了出来。今天,从传统的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大学和公司园区,以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甚至整个大地都是景观设计师工作的范围。景观不可避免地与大自然、城市、建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与城市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它属于城市,融于城市之中。那种将景观作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对待城市环境采用“佳者收之、俗者屏之”的思想早已改变,景观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景观融入城市,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视觉环境。消除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已久的人为的界限,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技术与自然融合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学在实践上有众多的交叉,缺一不可,而在理论上又有众多的相似之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三者的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今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景观师在与建筑师、规划师和其他专门人才的合作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是一个领导者。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三个行业的从业者紧密合作才能完成。那种城市规划师规划完了让建筑师设计建筑,建筑师做完了让景观师来填空的工作方式是不可能建设好我们的环境的,这一点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国际竞赛中可以看出,获奖作品均是将规划、建筑与景观很好地结合的作品,而且,景观设计师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不过景观设计师的地位在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在一些国家中,景观设计项目还主要由建筑师来完成。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景观设计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广泛认同,另一方面也说明,景观与建筑之间其实并没有象人们想象那么有一条鸿沟。

  当今一些优秀的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项目,都是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合作的结晶,如波茨坦广场(1998年建成,建筑设计 Renzo Piano,景观设计Herbert Dreiseitl)、柏林犹太人博物馆(1999年建成,Daniel Libeskind设计,Louafi参与景观设计)、索尼中心(建筑设计Helmut Jahn ,景观设计Peter Walker)(图29、图30、图31)。波茨坦广场上矶崎新设计具有波浪形外表的办公建筑中心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庭院,青翠的竹丛软化了建筑的外形,波浪起伏的地表与建筑外部的线形相呼应,成为庭院中最为生动的视觉要素(图32)。优秀的景观设计往往为建筑增光添辉,象乌德勒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 (1993年建成,Mecanoo事务所设计)中三个各具风格的内庭,由石组塑造的 “禅院”、 满植竹丛郁郁葱葱的“林院”和流光四溢“水院”,为整座建筑赋予了轻松的风格(图33、图34、图35)。

  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事务所都融合了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三方面的人才,许多景观设计师有建筑学教育的背景,面对复杂项目的挑战,不同专业的事务所常常通过合作来应对。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观念的不同,每个设计师有自己侧重的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而其中又以一至二个因素特别突出。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批评某些生态主义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同时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盲目地追求文化、艺术性,但却连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没有很好地满足的设计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追求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

  今天的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功能至上的思想受到质疑,但功能一直受到关注,艺术、装饰、形式又得到重视;传统园林的价值也得到尊重,古典的风格也可以被接受;其它学科的介入使其知识领域更为广阔;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又使得景观设计出现更多的可能性、出现了更多全新的形式,现代景观变得更富有包容性亿博。社会的发展使景观的内容不断发展,新的景观类型的出现,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性 别: 男 照片 民 族: 瑶族 出生年月: 1983.1.10 证件号码: 1******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72cm 体 重: 62kg 户 籍: 湖南长沙 现所在地: 湖南长沙 毕业学校: 湖南农业大学 学 历: 本科 专业名称: 园林系 毕业年份: 2007年 工作年限: 一年以内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建筑工程-园艺/园林/景观设计 建筑工程-工程监理 建筑工程-施工员 职位名称: 园林施工 ; 园林管理 ; 园林设计 工作地区: 湖南长沙 ; 待遇要求: 4000元/月 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一周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4级 ; 英语 ; 普通话 标准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2003年9月 - 2007年7月 湖南农业大学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南建科园林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2006年11月 - 2007年2月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 担任职位: 建筑工程-园艺/园林/景观设计 工作描述: 本次项目是位于湖南衡阳市,一个大型的市政体院公园的室外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施工项目,在期间担任做资料员、现场设计、画图等工作。 离职原因: 忙于毕业设计的完成   所在公司: 湖南华海3C风景园林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2007年2月 - 2007年7月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 担任职位: 建筑工程-园艺/园林/景观设计 工作描述: 该项目是湖南长沙市政工作,长沙橘子州十六标段的绿化设计与施工,做现场设计和管理并很好的完成长沙市橘子洲头16标段的设计和施工。 离职原因: 离开长沙   所在公司: 南益集团公司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金海湾高尔夫球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2007年1月 - 2009年10月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所属行业: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 担任职位: 建筑工程-园艺/园林/景观设计 工作描述: 在南益集团公司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金海湾高尔夫球有限公司任技术员职位 管理室外工程和室内装修工程(期间很好完成了的室外建设和会所的装修建设,有丰富的监理经验)并担任园林景观设计和现场指导,以完成生活区周围的园林设计和现场施工任务,并且负责设计和安装本公司内的网络系统工程,并在公司2年期间一直监管网络管理。 离职原因:   其他信息   自我评价: 为人谦虚,乐于助人,热心、善良、自信、自律,对工作严肃认真。处事稳定踏实,一丝不苟,能吃苦耐劳,有献身精神,为人坦诚,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亲和力。兴趣广泛,接受能力强,富有开创精神,遇事善于动脑、意志坚定、不怕挫折。在专业方面,本着对专业的喜爱,对园林设计和施工有较深的研究,特别是毕业一年在南益集团工作,对建筑和室内装修有了更多的掌握;对园林设计和施工也有了更合理的理解;在公司由于是担任管理人员所以在工作期间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管理知识经验,所以我自信我的管理能力。 发展方向: 2006年9月 在长沙岳峰绿化有限公司 实习 主要做设计和绿化施工 2006年11月 在建工集团HC新城联排别墅庭院设计 主要做设计 2006年11月到2007年2月 在湖南建科园林有限公司 做资料员、现场设计、画图等 2007年2月到2007年7月 在湖南风景园林有限公司 做现场设计和管理并很好的完成长沙市橘子洲头16标段的设计和施工。 2007年7月到现在 在南益集团公司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金海湾高尔夫球有限公司任技术员职位 管理室外工程和室内装修工程(期间很好完成了的室外建设和会所的装修建设,有丰富的监理经验)并担任园林景观设计和现场指导,以完成生活区周围的园林设计和现场施工任务,并且负责设计和安装本公司内的网络系统工程,并在公司2年期间一直监管网络管理。 以上是我工作经验,本人发展的方向为园林施工和管理方面!! 其他要求: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曾担任院团委组织部部长,现任青年自愿者协会宣传部部长曾多次拿过工作积极分子称号.且学习成绩良好。

  熟悉3Dmas.CAD.PHOTOSHOWP,与本专业相关的绘图软件,有一定的设计.组织和手绘能力

  本人性格开朗,以助人为乐为本,学习勤奋、自信,务实,稳重,责任心强,有原则。做事认真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热爱文体活动,经常参与各项活动。掌握扎实的环境艺术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协作精神,虽人生经验相对较少,但我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相信能够适应社会任何环境,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

  姓名: - 国籍: 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东省 身材: 170 cm 63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8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土建工程师 工程监理 总监代表 工作年限: 6 职称: 中级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 3500--5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广东华鸿房产有限公司起止年月:XX-06 ~ XX-06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工程部部常务副经理 工作描述: 在华鸿房产陶金家园配套项目二期工程施工中独立处理施工的整个流程事 务,并协调各部门工作,主持工程部日常工作。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茂名市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起止年月:XX-04 ~ XX-06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现场监理工程师 工作描述: 先后在电白丽涛花园住宅楼工程、电白人民路改建工程、茂名电信大楼工程。 担任现场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等岗位职务。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中山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起止年月:XX-10 ~ XX-04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预结算兼资料员 工作描述: 负责该工程的预结算及资料填写整理。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电白二建起止年月:XX-08 ~ XX-10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施工员、资料员 工作描述: 施工员---工程施工现场组织管理,放线,质量、进度监控等。 ---主要业绩:番禺雅居乐。 资料员---工程试验品送检,工程验收记录、资料归档,竣工资料制作等。 ---主要业绩:和平家园。 离职原因:

  毕业院校: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 XX-07-01 所学专业一: 建筑工程技术 所学专业二: 工程管理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99-07 XX-07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 大专   XX-04 XX-07 广州大学 工程监理 全国监理工程师上岗证   XX-09   广东工业大学 工程管理 本科

  本人XX年大专毕业即进入广东电白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先后担任番禺雅居乐工程、广州和平家园住宅楼工程施工员兼资料员工作,在工作中虚心向项目部的其他同事学习,掌握了工程施工的基本程序并能妥善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XX年进入中山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复盛机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担任预结算兼资料员,负责该工程的预结算及资料填写整理归档。 XX年进入茂名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工作,先后在电白丽涛花园住宅楼工程、电白人民路改建工程、茂名电信大楼工程担任现场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等岗位职务,工作踏实认真,责任心强,较好的完成了公司指派的任务;XX年-XX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监理工作者。 在工作之余本人通过不断学习,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并进入广东工业大学建筑施工管理专业本科学习,明年7月毕业。 XX年本人参加了广州大学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学习,并取得全国监理工程师上岗证,XX年本人参加了建设厅、省市建委、监理协会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考试,获得了省监理员、见证取样资格证、旁站监理员等证书,XX年11月通过工程师资格认定。 XX年6月,本人进入广东华鸿房产有限公司陶金家园项目工程部,担任工程部部常务副经理的职务至今,在华鸿房产陶金家园配套项目二期工程施工中主持工程部日常工作,并使工程能顺利地交房。该工程为33层住宅精装修工程,且本工程被评为优良工程。 自我评价: 从参加工作至今,本人一直在施工现场但任各种管理职务,有较丰富的施工现场管理经验,对于施工现场的相关事项的处理、对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也较强。工作认真踏实、责任心强,同时又有施工、监理、房地产开发商这三种行业的从业经验,相对而言更能适应该份工作,因此,我相信贵公司给我一个平台,我将为贵公司创造一片蓝天。

  在设计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们的多维感觉。园林景观内的休憩、娱乐设施,诸如亭、沙发、亲水平台以及花架等均以人性化设计为本,兼顾功能与美观,体现出绿色生态的现代化要求。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的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主题是在规划、建筑、景观3个方面进行诱导设计,将项目地块潜在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同时运用成熟崭新的设计理念统领全局、纲举目张,为其后的各个环节赋予中心主旨,营造出一系列具有内涵和价值的景观。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称为风格。同一主题下可能有多种风格,不同主题也可能用同一风格来表达。

  在主题确立的基础上,运用园林艺术和技术的各种方法,因地制宜地使主题中的艺术形象得以生动的实现,这是以意驭术、文循意出的过程,亦是融情入境,寄托设计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为主题的实现寻找准确、适合的园林形式,称为赋形。园林的布局,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的确足,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等均要在主题的引导下统一协调安排。

  园林构景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道路、标题等均是主题所依附的重要物质形式,也是框架基础之上不同类型的嵌块。组景上可以通过文化脉络的延续、与原有主题物的承接、主题景观、标志物等的序列关系来强化主题氛围,景观节点处一些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带有意境的小型建筑物或小型艺术造型体也是主题的点睛之笔。在场地范围内,利用可改造的要素构成与主题相关的平面形式,是规划层面上对主题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之一。“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山水的布局可使全园生动,地形的高低起伏给人不同的视觉角度,引起多种心理感受,还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总之,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主题,并在此基础上营建出独具特色的丰富景观,是未来景观规划的方向。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因地制宜,设计出人性化、新颖而不浮躁、美观而又实用、简单而符合生态要求的园林景观。

  爱尔兰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过去为一片沼泽地,是都柏林港区首要公共开放空间。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都柏林港口发展局开发,玛萨舒瓦茨设计事务所设计。该广场空间以及与其景观关联的建筑空间2006年开始设计开发,2010年逐步建成。大运河广场位于爱尔兰都柏林SirJohnRogerson与PearseStreet大街之间的大运河码头的西尾,面临大海。南部是由达菲米切尔多诺霍(DuffyMitchell0,Donoghue)设计完成的有色玻璃办公大楼,其中谷歌(Google)、汇丰银行(HSBC)、安格鲁爱尔兰银行(AngloIrishBank)、英国奥雅纳(ARUP)、美国辉瑞制药公司(Pfizer)等世界著名机构和公司在此驻扎;东部是由丹尼尔里布斯金(DanielLibeskind)设计的都柏林新剧院与演艺中心;而其北部则是由曼努埃尔马特乌斯(ManualAiresMateus)设计的豪华饭店。在这些具有强烈现代建筑感的空间组团中,玛萨舒瓦茨创造了一个缤纷色彩和活力四射的城市开放空间。大运河广场的平面近似一个倒梯形,其东西向与南北向各约100米左右。整个广场的突出特点是一条红色的“地毯”,从演艺中心由东向西斜插并一直延伸到了水面的码头。为了加强红色“地毯”的引导性与形式的解构特征,设计师又由南向北斜插了一条由草坪和植被铺设的绿色“地毯”,与红色“地毯”形成交织状,营造一种相对平静的氛围。红色“地毯”是由发光的红色树脂材料铺设而成,表面覆盖着许多红色角状的荧光棒。整个广场的景观形态依附于交通流线的组织,设计者将车道、人行路线以及植栽形态巧妙地与景观形态结合并融入广场的设计,以交错穿插的平面布局以及不同的铺装形成裂纹般的地面道路形态。广场中纵横交错的路径,使人能从各个方向穿越广场。设计师装置了36根8m高的红色灯柱以各种任意的角度矗立于地面。白天红色灯柱的形态犹如航船上的红色的桅杆,在光影下格外醒目;夜晚红色灯柱通过安装的感应设备来记录广场人流的运动,然后通过预先设计好的智能程序来控制LED照明的亮度与色度,营造一个梦幻般的景观氛围。广场中“绿地毯”的表达则相对平静,在种植池的边沿设有高度不一的休息的座椅。作为绿地毯上的多边形的种植池,种植了丰茂的野草。设计者运用滨水湿地恢复技术与湿地生态学原理,按照自然滨水湿地生态系统建立了如此的人工自然景观。其设计的主题除了隐喻的利用湿地植物来唤起人们对这片曾经的沼泽地的回忆,也提供了一个简洁、统一、宁静的精神绿洲,同时利用“野草”之美为向往自然,亲近大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真实,有吸引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广场景观另一突出的部分是隆起地面的几何形的叠水形态,水景的基座就像从地里生长出的“岩石”群。自由排列的“岩石”纵横叠加,形成由高到低的跌水景观,流水从石缝中涓涓流淌。

  玛莎舒瓦茨是一位极简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充满批判与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其设计观受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多重影响。由于玛莎舒瓦茨具有艺术与景观设计双重的学科背景,常常将艺术领域知识与经验拓展到景观设计领域。她认为,景观是与其他视觉艺术相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表达当代文化并用现代材料制造的文化产品。因此,在她的设计别注重材料对艺术形式的塑造。她认为,材料作为营造空间的工具,其本身并非设计的本质,而利用特定的材料对景观空间的营造具有形成个性作品的可能性。所以,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喜爱采用彩色混凝土,金属,轮胎等其他材料制品来表现空间。

  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在景观设计上,强调的是人的参与。玛莎舒瓦茨认为景观空间的体验者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应该成为景观意义的建构者和实现者。因此,她在广场设计中,出于对人的行为考虑设置了丰富的功能空间,并利用空间的规划将广场里的设施以及装置建构成多向开放空间限定要素。通过夸张的色彩、冰冷的材料、理性的几何形状,尤其是用36个红色灯柱排列组合,给人带来场所体验的最活跃因素。从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解读可以看出,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始终在探索具有生活化艺术的形式建构,她适时地在公共艺术与景观的交汇处去寻找适合的表达方式。而且通过对大众文化中的意象与形式的理解,表现于她的设计中。在大运河广场景观设计中,她努力去寻找景观的艺术形式和生活场景彼此之间的关系。希望采用夸张而通俗的造型来引起人们注意与兴趣。从大运河广场上几何体的水体构筑物的形态叠加,到红色杆件、错综的图形铺地以及景观设施的围合乃至起伏地形等,无不展现出场地景观的奇异效果。当然,景观中的形式建构不单是通过美好的形式与完备的功能就能得以体现,它需要设计者有意识的概念创造,使所创造的场地成为富有情趣的空间。从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表象来看,生活化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化的观念体现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多元的景观元素与媒介对艺术表现的影响。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解读大运河广场景观意义的审美呈现:第一,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体现出艺术与生活之间以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消解。设计者将景观元素中的普泛性的视觉特征与大众文化认知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标新立异的形态建构。这在其作品“面包圈花园”以及大运河广场等众多景观中都有所体现。野草、轮胎、塑料地面和彩色沙子,设计者利用人们熟悉的材料、喜爱的颜色以及有趣的造型建构景观,体现出对大众趣味的强烈兴趣。第二,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通过特有的景观元素将文化与历史有机地融入到景观审美愉悦的整体中,使人们在景观的体验中去感受历史与文化承载的痕迹;第三,将景观形态通过艺术的处理展现了生活化的艺术表现。设计师有意识地将景观中的审美呈现通过很多的“非艺术”的细节处理而体现出来,而这种“非艺术”的细节可能就是生活中的某一熟悉的此物、此情、此景。大运河广场景观的“非艺术”细节布满场地节点中,它们沿着场地的网格分布的在景观之中,又通过一系列线性空间把网格上的景观元素连接起来。并以夸张的色彩、冰冷的材料、理性的几何形状以及自然中的元素将景观的细节与构造表现出来。其二,审美化的多层面展现。大运河广场景观元素之间都是相互交流和彼此作用的。玛莎舒瓦茨特别注重人与环境的交流,设计中强调自然所显现的特征。她希望在其设计的场地中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水声、风声以及野草的飘舞、岩石的沉重和稳定等自然特征;她希望通过平展的地面、遮阴的乔木、隆起的叠水形态,斜插的“桅杆”、起伏的种植池以及休憩的公共设施来呈现有意义的空间。因此,在其设计中,她善于利用形态的光影、形态的叠加以及色彩、声音、质感等穿插变化,将景观元素以多层面展现出来。多层面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设计中利用景观形态的层次叠加,来形成景观空间的丰富性;利用错综的网格道路与植物形成最基本的基地图形;利用延伸出地面的三角形叠水形态,体现出自然界“山水”的神秘与诗意;利用无序的红色阵列“桅杆”体现出一种“场”的效应以及空间上的一种张力。这些混杂及戏谑的形态混合,使得几何空间与形体,交错的网格与奇异的景观形态并置的场地而变得生机勃勃。(图10)其三,景观艺术形式对社会属性表达。在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中,玛莎舒瓦茨作为艺术家与设计师使用了很多特殊的景观表现手法,除了利用“山水”的以形表意外,还通过“野草”之美为向往自然的人们提供了诗意的情境。因此,大运河广场的设计兼顾了艺术形式对社会属性的表达,通过适应地形以及种植与保留野生花木来尊重自然生态景观的自然价值。同时在设计中力求减少对能源、土地、水及生物资源等环境的最小干预,从而建构一个简洁、统一、宁静的精神家园与生态的绿洲。

  玛莎舒瓦茨的都柏林的大运河广场的景观形态具有很强的形式语义,设计者对景观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的关注超越了对形式的追求。她通过对大运河广场场地的历史,文化概念的挖掘,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传递给人们。在设计中,她应用多种符号与场地联系在一起,以新颖的材料和复杂交错的构成体系来反映了当今社会状况,并通过不同的景观形态表现多元的社会价值;表现场地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们精神愉悦的诉求。因此,玛莎舒瓦茨在形式语义的表现中,无论是直观的比喻,还是隐喻的表达,都是希望通过景观的形式形成有关场地的语义,而利用这些语义所联系的文脉及所创造出来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丰富的情感体验。玛莎舒瓦茨在形式的建构中注重对抽象形式的关注,希望通过抽象和简化以及拼贴与集成的方法,寻求一种纯洁性。她善于用各种有趣的物质与材料做最有创新性的景观设计,她喜爱用艳丽的色彩点缀场地,运用明亮的、醒目的甚至是刺眼的色彩来引人注目,紫色、亮黄色、红色、白色和绿色是她常用的色彩。在设计理念上,她从城市的观念入手,认为城市不仅仅是包罗万象的“容器”,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性表现的一个大舞台,因而城市的景观营造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自然以及环境等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的要素,创造出“和谐”的栖息之境。玛莎舒瓦茨曾经对自己的设计说:“我作为艺术家的趣味常体现在几何形体的神秘品质和它们相互的关系上。”她认为在景观设计中加入有秩序的几何形态,会使景观本身融入人的思想。因此大运河广场的形式建构上,玛莎舒瓦茨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表达对空间的认识,她充分利用方形、直线、曲线、斜线或者网格与条形铺装的步行道来组织整个广场空间,并在其中穿插形形的景观元素,利用平面规划的几何形式建构,通过水平与垂直的交叉与重叠来组织人流,在营造出一种强烈秩序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整个场地的大环境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玛莎舒瓦茨所展现形式语义与形式建构包含了五大特色:其一,玛莎舒瓦茨的形式语义建构,强调了设计者的思维轨迹。既有波普风格的表现手法,又重视隐喻与象征的表达。她建立起了波普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在探索景观形式表达与新材料应用的可能性找到了新的突破点。综观对大运河广场的形式建构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通俗、绚丽,幽默、大胆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感受,特别是其视觉娱乐化倾向冲淡了一般传统景观设计严谨、实用以及审美的设计价值观。其二,玛莎舒瓦茨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景观形态的创意有时候呈现出设计方法与手段的倒置,她任意在场地空间中进行形态的“涂鸦”,通过形式的“涂鸦”引发对设计概念的思考。将“裂纹”、“碎裂玻璃”、“干枯的沼泽地”这些概念引发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以及设计师对场地自身的思考。其三,玛莎舒瓦茨的形式语义建构,体现出景观形态的形式混杂性。大运河广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景观中艺术表现手段的可能性,也引发我们对实现这些可能性的具体手法与方式的思考。她十分注重设计的观念或理念,强调超越于—般景物外的设计观念与精神特质。希望通过来自于形式背后设计观念的建构,创造出充满个性、富有意义的景观空间。因此,在大运河广场的设计中,设计者利用了拼贴设计语言亿博,将野草、红色的杆件、金属、玻璃、彩色混凝土、有机地面等景观元素与理想以及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这里所展现出的景观的对话模式,并不是把固有的景物模式简单的并置与拼贴,而是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意味的形式”。其四,玛莎舒瓦茨的形式语义建构体现出极简主义理念所表现的鲜明特点。大运河广场的景观形式简练概括、设计元素丰富而精练;整个景观形态运用形态的序列化、明晰化、纯净化的处理手法形成了统一而又清晰的效果;她善于将生活和艺术中错综繁复的美学观念和景观元素转化为较为通俗的表象,并将其逐步提炼为一种高度浓缩和概括的抽象形式,以及简约、清新、明朗的造型。整个广场空间可以看出没有明确的围合感,但设计师利用铺地的材料、颜色、设施以及植物形成很好的领域感。其五,玛莎舒瓦茨的形式语义建构,强调了艺术形式与使用功能的关系。她首先在场地的设计中将艺术性的表现作为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通过景观形态的材料、形式、色彩、照明、形态的细部等方面将艺术的氛围体现出来;其次,希望通过功能性的思考体现这一场所对人的关怀。

  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设计在其系列的设计作品中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景观形态清晰展现了玛莎舒瓦茨的设计思想。从整体风格来看:其景观设计中所表现出的纯净与简洁,极富时代精神;从设计观念的建构来看:所展现的景观面貌既不是一种统一的风格样式,也不是一种美学体系,而是一种和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思想趋势与审美特征;从景观元素与设计手法来看:所展现各种景观元素在设计师的手中焕发了新的艺术活力。所展现的简洁的设计手法、现代的景观材料以及具有先锋的设计思想,营造了一个集艺术和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从其主体特征来看:所展现的空间融合性、适宜性、交流性、层次性以及功能的多元性成为了场地景观空间的主体特征。因此,我们通过对大运河广场的景观设计的解读以及玛莎舒瓦茨的景观设计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希望力求挖掘其景观设计思想核心,通过借鉴、学习并将其应用于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现代、纯净、自然、生态、可持续以及有意蕴的景观环境。

  文化底蕴是人群所具有,是人们秉持得较为悠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的文化特征,也可以说是人或群体的学识与精神的修养,这些保留下来的文化特征都是有渊源的,是长期积累的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每所大学校园都有其文化底蕴,且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校园文化的不一样,导致其每个校园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为例,论述大学校园文化在景观中的运用。

  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的文化建设中,校园景观被充分地注入了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精神,通过环境的创设和营造,弘扬传统、维系文脉和提神格调,体现云南师范大学应有的品性和个性。

  云南师范大学其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发生抗日战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4月西迁至昆明,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6年5月4日停止办学,期间共存了8年零11个月,就在这8年多的时间里,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期间极其重要的科研力量,并且栽培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就有杨振宁、李振道、邓嫁先、宋平、彭佩云等,毕业生达到3343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享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

  抗战期间,联大师生在强敌深入,枪林弹雨的日子里依旧是激情不减,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诞生了“爱国、明主、科学”精神和“刚毅坚卓”的校训。而这样的精神也一直延传至今,诞生了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因而云南师范大学的历史也是传承者西南联大的历史。

  “刚毅坚卓”就是联大精神的高度概括,一切西南联大的历史文化都包含在这四个字中。是要求师生都能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激励人坚忍不拔,勤奋刻苦,创造丰功伟业;人心坚定,能够待人诚恳,谦卑和蔼。这样的联大精神满足了在当时所需要的价值,也使联大精神与联大独特的价值取向完美结合。因此,在秉承联大精神时,将“刚毅坚卓”这四个字,镌刻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正大门的校名石背后,字体的立体效果和视觉冲击力,大气磅礴、厚重敦实,符合联大精神。

  大学校园主要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个学术交流的地方,更是文化积淀的场所,大学校园景观同样是文化的传承与积累。所以,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尊重校园历史文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大学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影响在校园生活的每个师生,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校园,更应该要继续保护和秉承其岁月积累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在景观设计方面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将校园的景观与其文化融合协调,展现出大学校园所独有的时代风范,延续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

  校园雕塑能表现出历史文化的底蕴,能够更加清楚地传达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独特的语言特性,拥有“可观性、感知性,客观与主观相统一,完整性与知觉性”好的校园雕塑形象可以激起师生的许多感知,能将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的一面转换为物质形态,呈现在我们眼前。

  (1)红烛广场。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启园显著的历史文化景观的红烛广场,就是以雕塑景墙为中心围绕着广场以环形分布的,雕塑为闻一多先生的塑像,高3.2米,是紫铜做成的,屹立在红墙上,塑像的左下角是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右下方的墙体正反面分别用小篆和魏碑镌刻闻一多先生著名的《红烛》诗文,整个广场是由红砂石的墙体半包围组成,通过红色和半包围的布局,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秉持真理、追求民主、爱国图强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每当走进这广场,就有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看着闻一多先生的塑像,不免想到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来坚持真理,追求民主的,以及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这种在景观中显示出的强烈历史文化气息,使广场浓厚的人文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恰当地表达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范,将联大的历史文化精神传续至今,并转为可看、可感知的物质形式,激起师生的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画面。这种文化气息能够不断推动我们求知的渴望,发奋图强,奉献的精神。

  (2)民主墙。民主墙是建于西南联大校门的两侧,是用天然的青石以浮雕的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其背景是在抗战时期,在最艰难的时期西南联大师生求知学习的欲望依旧不减,不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艰苦奋斗,追求真理,还创办了报社、杂志社,在这两面青石板墙上,可以看到当时创办报纸、杂志所遗留下的历史痕迹,体现了西南联大在当时背景下所散发出的独有的气质。左右两面墙体分别镌刻着“人民”“民主”的字样,反映出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西南联大的师生追求真理、自由,向往民主的精神。

  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历史文化浓厚的场所,当它成为物质的形式,又经过岁月的积累与历史的沉淀,就显得极其重要,它不仅记录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幕幕历史场景,更承载了大学校园的文化精髓,影响了莘莘学子,在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没有什么能比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场所更能直观地将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并传承下去。

  (1)西南联大大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启园就有一处在校园建设中被保留下的历史文化场所――西南联大校门。它是根据一二一大街老校区里的西南联大校门的原样所建造的,并且结合了呈贡校区在视觉方面的需求,将其从原来的尺寸略微放大,放在了新校区,拥有跨越历史的豪迈感。西南联大校门也代表了学校厚重而辉煌的历史,当在其面前驻足观望时,就像回到了过去的历史中,不禁由心中发起感慨,深深感受到了联大精神,被激励、被鞭策,一种沉重又激昂的历史感油然而生,瞬间被强烈的历史文化氛围所包围。

  (2)三校纪念亭。三校纪念亭也是根据老校区的原样,加以优化建成的,它们分别是清华亭、北大亭、南开亭。三座纪念亭是处于一个同心圆上,各倚一角,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呈三足鼎立之状,又彼此相连,互为相同,展同心协力之势,小径道路呈圆形,连接三座纪念亭,颇有曲径通幽之意,三座纪念亭显得庄严肃穆;小径旁又摆放有休憩石凳,周围树木林立,加上几棵樱花树的点缀,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三座纪念亭如一组丰碑屹立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谱写着联大的历史,承载着师大的梦想和希望。

  大学校园在历史和时间的推动下,都具其特有的教育精神,在大学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途径中,我们不单单只是借助校园景观建筑的传承,而忽略了其他途径,传承大学校园文化历史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教风、校训、命名内涵、校徽的含义等,都蕴含着校园历史文化精神,是继承高校优秀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1)校训。1938年,西南联大在滇南成立,同年,也将西南联大的校训定为“刚毅坚卓”,一直延传至今,从来没有改变过,它是联大精神的高度概括,结合了三校校训的文化精神,也是联大师生在当时的精神面貌的总结提炼,蕴藏的意义极其丰富。“刚毅”,则是坚忍不拔,刻苦自励的高尚品质;“坚卓”,则是概括人的精神修养境界。西南联大所处的时期正是强敌入侵,民族存亡危急的时候,因此“抗日救国,光复中华”就成了西南联大的价值取向,于是就制定下了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刚毅坚卓。它是特定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的结晶。

  (2)校徽。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徽也蕴含历史文化精髓,在平面几何标识中,直线连接形成的锐角三角形很好地表现出了校训“刚毅坚卓”的历史文化内涵,倒过来的三角形更是形象地表现出“卓尔不凡”的个性;倒三角形又类似沙漏,有厚积薄发的寓意,而“厚积”方能“学高”,“薄发”需要“睿智”,形似沙漏的倒三角形正好体现了校风“学高”“睿智”的含义;而正中垂直的倒三角形,蕴含“学高身正”方可“为范”的师范精神。底层三个浅灰色的倒三角表征西南联大三校与西南联大那段辉煌不可磨灭的历史,顶层的一个倒三角暗示联大精神,上下两层三角形上的颜色以及外实内虚的线框图形,体现了治学、办学中的“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容气质。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与内涵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意义就更加显明了,就是有更加深层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景观设计与云南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文化的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校园景观设计的特色,树立了独特的校园历史文化形象。

  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注重历史文化精神的注入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必然要求,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景观,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景观的人关怀,让在校的每一位师生对校园都有归属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通过文化景观对师生的长期熏陶,也能让师生通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形态与内在含义的整体把握,更深刻地了解其蕴意,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最后是满足在校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因为物质需求只是外在的,内心精神上的需求远超物质需求,所以校园文化景观也要以人为本,要体现一定的历史文化精神。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能从人文环境中体现出校园的文化与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读书,自然而然会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当你身处在图书馆时,你会不自觉地受到师大图书馆氛围的影响,你会觉得不得不看些书,认真学习。因为师大校园的人文精神会改变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是具有导向性的,同时这样的导向性也能巩固学生的团结,使其具有凝聚力,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也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在未来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融合建筑与环境,它需要赋予历史文化以时代精神,提倡在景观物质的形态中,注入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使校园景观不只是单一好看的建筑空壳,更是有其丰富的内涵,能够将每个校园独特且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神通过物质形态的展现,传达给在校的师生。这一方面,能够让在校生活的师生想起过去先辈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所保留下的遗产;另一面,也能让师生不忘校史,缅怀过去,将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历史文化内涵。

  当历史建筑具有价值后,人们就开始了解历史建筑,知道历史建筑不只是个拥有历史性的空间或古迹,也不是只能用来观赏和纪念,它是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共同拥有的集体记忆,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涤和历史的沉淀,才积累下的宝贵的历史文化精神,这些是不可磨灭也不可取代的,只有更好地保留历史文化场所,才能更好地将历史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当然,我们在注重保留传统历史文化时,也应该提倡创新精神,但创新也必须在原有历史文化的根基上发展。在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生态校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大学校园建设要更多地与自然因素相结合,营造令人舒适的生态校园环境;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各个高校必不可少的,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大学校园的发展路线,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居高不下的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大学校园也在不断扩建,高校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都市,许多高校往往为了满足需求而盲目地建造校园,因而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校园历史文化的建设,在实践中积累属于各自的文化内涵,发展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风貌,反映时代的文化精神,将高校建设成为一所蕴含丰富意义的大学校园。

  我国的电影事业蒸蒸日上,经过电影工作者们(特别是电影美术设计师)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2009年我国电影票房突破60亿,而到了2010年我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0亿。一部好的电影总是给人带来震撼、感动、回味无穷,它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从空间、人物,还是各种镜头画面,都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这都是电影美术师努力创作的成果。英国电影美术师协会主席迈克尔-斯特林格有句话最能说明他在创作电影中的地位:“任何一部故事片,无论是全部在外景场地拍摄的,还是在摄影棚内拍摄的,电影美术设计师自始至终是影片的主要创作者之一。”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通过声音和图像来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而电影美术则是为创作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门。在电影的创作中电影美术包括设计部门和制作部门,通过设计人物造型、场景造型、道具造型以及服装和化装等,并将这些设计造型制作出来,赋予它们现实和历史的空间、时间,打造生动富有内涵的电影影像。可以说,没有电影美术的电影可能就不是一部好的电影,而一部好的电影必须有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电影美术。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探讨电影美术的一些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浅析电影美术的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上文我们讲述了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也谈到了电影美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创作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和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部艺术效果好的电影完全取决于电影美术制作水准。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电影事业中,电影美术以及服装、道具、化装等艺术创作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常常被人们忽视。只有当电影要开拍时,由于需要为各种人物设计造型形象以及需要创设每个人物角色所在的特定的典型环境空间,人们才会想到服装、道具、化装等造型形象设计师,才会想起电影美术。然而,在一部电影拍完结束以后,人们又会将电影美术和电影美术设计师们抛之脑后。

  我国电影事业辉煌历史进程中,电影美术也随之发展起来,它不断创新进取,吸收来自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灵感,打开了我国包括戏曲、舞蹈、文学、音乐、书法、绘画、建筑以及雕塑等在内的艺术宝库,汲取各个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以及哲学等精华,将其融入电影美术设计创作当中。因此,我国电影美术创作突出表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电影美术的设计观念正在逐步转向多元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影事业也从曾经彷徨、低迷、不知所措到现在硕果累累、任重道远。这都归功于电影工作者们对电影的热爱、挚诚和奉献,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由于电影美术的创新意识多元化,其设计理念与电影导演、录音、摄影相互融合,使得我国电影美术正在为创作具有独特的、新的观念和视觉电影呈现给观众。二是由“银幕”上“荧屏”看电影,成了我国电影美术创作的一大触角。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的电影美术设计师们的创作又开辟了另一块天地。比如当代一些著名的电影导演韩小磊、郑洞天、张暖忻等优秀电视剧作品开炉,就很好地体现了“电影美术”向“影视美术”的延伸。我国电影在创作和设计的转变过程中,从突破传统的戏剧式电影模式如电影《生活的颤音》,到写意影像美学观念的形成如电影《都市里的村庄》,到写意影像学观念的成熟如电影《花样年华》。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后,国外影片相继引入,给国产电影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外国竞争加剧,我国电影美术更应该进一步发展壮大,使电影业真正进入国际竞争市场。然而电影美术的发展需要众多有才华、有奉献精神、对电影美术热受的电影美术大师。电影美术的发展前景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应当明确电影美术师的任务,绝不是只限于搭布景。电影美术师的任务是对电影进行造型总体设计,他们运用技术与造型手段对电影造型进行创作构思和宏观艺术把握,确保艺术构思和设计的质量,使电影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绝对不是简单的搭布景而已。就算是现代剧拍实景,电影美术师通过摆摆道具,搭搭布景,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技术性,是其他任何部门无法做到的。况且,在不需要搭布景的现代剧中,电影美术师要根据剧本选择适合的场景,画出场景的平面图纸,并为人物设计制作道具、服装、化装等。美术师还要根据剧本构思出电影图画,提供给导演先期案头创作。因此,可以看出电影美术师所承担的任务范围很多、形式多样、性质各不相同,包括电影场景造型、人物造型、镜头画面造型以及艺术和技术等方面。我们可以形象地将电影美术师比喻为是电影导演的“左膀右臂”,这也是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对电影美术师能够协助导演进行深层创作的很好评价。可见,一部影片的外部形式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取决于电影美术师对电影的创作、造型、设计,他们的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都会直接影响着电影影片的艺术水准。美术师在对影片进行整体创作时,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将剧本的环境、人物形象等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打造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设计制作出有时代的、有特色的、有生活气息的、有性格特征的电影艺术效果。

  第二,不能墨守成规,闭关自守,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电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我们对欧美的数字电影有着极大的兴趣,并把学习与借鉴它的所运用的整体数字技术制作和部分启用数字合成影像镜头运用到自己的电影创作中来。比如在影片中运用长镜头,不仅能够让观众总览整个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现实空间的全貌,又能展现出空间、时间的真实性,摈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简略方法,再现了情景事物的自然过程。电影《悲情城市》是运用长境头的典范,通过长镜头将故事情节真实展现了当时年代的生活,巧妙地将琐碎的家常细节穿插在其中,使观众和银幕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有让观众独立思考的空间。为了尽快使我国的电影艺术得到发展,我们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开展了对电影艺术语言的研究,对世界电影艺术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总结,以便借鉴和吸取到我们自己的电影中来,从而促进我国电影语言的更新和进步,促进我国电影艺术更好的发展。由于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打破了我国先前许多电影语言的陈旧,电影镜头节奏明快,语言简洁而富有内涵。如电影《盗马贼》《喋血黑谷》《猎场札撒》《邻居》《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双旗镇刀客》《天下无贼》《手机》等。

  第三,要加强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和中外影人的合作。目前,有许多中外拍的电影,比如《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中国》这两部中苏合拍的彩色纪录片;近期在上海热拍的中法合拍的影片《真实》;还有《大长今》《从北京到首尔》《成都,我爱你》等,近些年来,我国与国外电影的交流和合拍逐渐增多,中外影人一起创作交流合拍电影,在影界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我国的电影美术师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吸取国外电影美术艺术与技术的精华,为我们全国观众和世界观众献上的经典之作。当下,摄制合拍片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和反映人们共同感兴趣的生活主题,而且还促进国与国之间在电影技术方面的沟通交流。这种合作拍片的方式扩大了我国电影美术工作者的艺术创作视野,积极探索新的电影艺术风格,提升了我国电影美术事业的发展。

  第四,加快中西文化的融合。艺术家叶锦添先生在与李少红导演合作时,为电视剧《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进行了美术设计。人们可以发现,他的设计作品中融入了对中西文化的创新思维。他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但是又对剧中人物形象造型和空间环境组织进行艺术处理,不再是简单的还原历史。这种中西合璧的美术设计,贴切表现了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心理情感主色调。值得一提的是,人物服装和随身道具设计为电视剧的大获成功增色不少,丰富了人物形象传递出的特定社会信息及文化底蕴。在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中,美术设计艺术手法运用得更加极致,美术创作思维的艺术想象力已经完全游离于历史真实之上。这种以“幻”式的创作思维更符合现代艺术中的简约风格,电影人物、场景的色彩鲜艳亮丽,造型飘逸洒脱,并无过多的修饰和点缀,使电影画面营造出中西电影文化浑然天成的造型设计。同样,电影《无极》中的美术设计风格也属于这种“幻”式思维,在中国古典美中实现了与现代艺术简约特征相结合。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步迈加快,电影制作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中西文化融合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我国电影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变化,进入21世纪后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据统计,2010年我国电影的票房创纪录地突破了100亿。在这种良好的态势下,我们的电影人更应当努力奋发,给广大影迷创作出更多的优秀影片。在这个团队中,作为电影美术更应当发挥自身特点,为每一部优秀电影创作出最佳的美术特征。

  [1] 宫林.论中国电影美术之“意象”与“造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5).

  [2] 张鹏.艺术中的理想――浅述中国电视剧美术设计近30年的发展[J].中国电视,2009(11).

  [4] 冯烽.服装首饰设计的影响因素与基本造型元素的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景观营造的研究并不多,相关书籍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于仲编著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对文化景观的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崇(2006)在《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该作为大学绿地系统构建总方针之一。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凯华在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以武汉市为例》中,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关系;高成广、谷永丽等(2008)认为大学园林是文化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江芳(2006)以顺德职院滨江公园的的景观设计创作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景观的教育功能上,强调营造具有文化品味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如葛盈辉、金卫华(2005)在《大学文化品味的营造与提升》中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境教”,是一位无言的教授。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也紧跟着迅速发展,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对育人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点缀的人工环境设计一,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要能够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能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本文得出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给校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新校区景观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校园能够供师生交流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环境空间很少。本文在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上探讨的同时,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校园真正需要的环境景观。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行为心理学三方面内容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己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并结合生态学理念的新阶段。

  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景观设计学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中汲取养分,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文化与景观的关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进行融合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定义,强调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性景观和校园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二是实践层面——对于实现途径的研究。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本课题重点探讨的内容,以视觉审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探求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校园历史、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些相关书刊、报刊和网络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的内容等。根据所查资料对相关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环境要素,景观构成要素,文化特性,了解不同景观区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联系,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现状及不足。通过访谈形式,随机选择学校师生,对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改造建议进行调查,掌握师生对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建议。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校园文化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找寻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解读研究对象;③探求文化内涵;④实地调研分析;⑤实施原则、策略、途径研究;⑥得出研究成果。

  [3]王正星,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一般人将中国园林分为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而至今流传最广的便是私家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例如为人们漫步、休憩、晒太阳、遮荫、聊天、观望等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场所,解决好流线与交通的关系,考虑到人们交往与使用中的心理与行为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现代主义、折衷主义、分解与拼贴、不相关秩序体系的重叠、历史或文脉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隐喻与象征、甚至幽默都成了园林设计可以接受的思想。但是,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阵营中,绝大多数设计师仍然视传统为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于社会和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

  由于西方现代园林吸收了东方文化——中国传统园林的紧凑、自然与人工相辅相成,其简洁的形态正合现代主义的胃口。这些影响形成了现代设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构图中强烈、简洁的几何线条;自由运用多种形式。植物只是园中的一种造园素材,而不像在传统庭院中被作为主要内容。植物以自然形态为美,人工修剪或造型日渐稀少;用流动的线形或形体产生活泼与明快的空间,而不是仅用轴线或视线组织空间,重视经济可行性与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非对称构图和动态平衡,注重具有亲切感和适于使用的室外空间创造;住宅庭院设计中,重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室内生活在室外庭院空间中的延伸,还有非传统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材料新的用法。

  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说,说到“景观”,就不能不想起“园林”这二宇,那么“景观”和“园林”又是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讲,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从规划设计专业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基本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物体,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物体,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物体,称为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物体,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类生活的环境景观,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人类在不断地为实现某种欲望而改造和创造景观,直至其实现了这种欲望后,新的、更高的欲望又引诱他去追求、发明新的技术,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从而在大地上写下新的景观。这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轨迹。从田园到花园,到公园,直到高科技企业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科技进步的帮助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

  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除建筑师外,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和雕塑师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处理方法。比如园林设计师精通绿化,对植物种类和季节、土壤的适应性研究非常熟悉,还能够设想各种时令的景致变化;建筑师对营造的技术感兴趣,他们研究的是砌筑、搭建和形式,对于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室外空地尤为热衷。现代艺术的手法更富于想象力和整体意义,这首先需要参与者整体的观念更新,跳出栽绿篱、埋栅栏泛泛的处理方法,放弃狭隘的行业偏见。这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场所特征与整体环境相映生辉的基本前提。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这些先天性差异原本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历经漫长的适应性发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选择,它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文化面貌、生活方式和建造样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应清楚,所谓地方性原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难以与大多数现实的设计相对照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它首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性设计法则,因为设计项目从来都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条件的。不论在北京还是上海,在中国还是法国,设计的着眼点首先是要对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其次,从建设坏境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具体设计的成败与否,一定要使之与所在环境的总体风貌相联系,因为一个城市或地区注定是要以环境个性的存在作为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依据条件。

  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1)注重追求城市空间的趣味性。(2)与地方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相呼应,使当地特有的风土文化价值得以保持和张扬。这样产生的新环境才能自然地溶入地方生活中去。(3)强调景观道的设置,为行人提供舒适和便利。景观道包括专用的和与城市干道同向的步行便道。后者则在保障一定宽度的同时,要求有绿色屏障与车行道相隔。另外,建筑底层的细部设计亦是为景观道创造情趣的重要手段,需要予以重视。(4)强调设施多样化和完整程度,注重使技术的细节在应用中得到鲜明而有趣的表现。(5)重视环境艺术作品的创作实施,使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线变得模糊,从而表达出生活艺术化的理想。

  空间即Space,它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出来的。场所即Place,也是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的,但是限定得不如空间那么严密精确,它有时没有顶面,有时没有底面。领域即Domain,它的空间界定则更为松散,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动物界。如一只老虎,一般活动出没的范围约为几平方公里,这一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第二只老虎,这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是这只老虎的活动领域。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的西蒙(JacquesSimond)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设想,用点状地形加强围合感,线状地形创造连绵的空间,对法国现代园林设计师有一定的影响。瑞士的克莱默(ErnstCramer)为1959年庭园博览会设计的诗园中,运用三棱锥和圆锥台组合体,这些地形就像抽象雕塑一样,与自然环境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对比效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园林及环境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由埃里克森建筑事务所(ArthurEricksonArchitects)设计的罗宾逊广场(RobsonSquarePark),水池、瀑布水景与省政府办公大楼融为一体。巨大的水池位于楼顶,犹如“天池”,水从屋顶倾泻而下,形成了巨大的瀑布。除了体量外,水景设计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特性与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水环境设计,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大自然是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许多作品的重要灵感之源。在深刻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他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哈普林对自然现象做过细致的观察,他曾对围绕自然石块周围的溪水的运动,自然石块的块面形态及质感,做了大量的写生与记录。在这些研究中,他体验到了自然过程的抽象之道。例如他设计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Oregon)伊拉凯勒水景广场(LraKellerFountainPlaza),从高处的涓涓细流到湍急的水流,从层层跌落的跌水直到轰鸣倾泻的瀑布,整个过程被浓缩于咫尺之间。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Bamboo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一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苏州园林。绘画讲“意在笔先”,造园也是这样,必须先有一个主题思想。不但全园需要有一个主题,就是园中的每一个局部景观的组织也需要有不同情趣的主题。例如,苏州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其主体景观便选择表现“网师”(“渔翁”)生活的湖泊景象,湖泊型的水体衬托的山林景象构成了以“渔翁”为主题的园林意境,在这一主题下延伸发展而设置的其他景观空间,使全园的景观结构丰富变幻,而最终又不脱离“渔翁”的主题,做到了思想情趣与景观的统一,也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然而,具体景观的建造还不等于是园林艺术作品的完成。景观只有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意境并与景观要素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园林艺术的价值。也就是说,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座园林,不论其景观组织得多么巧妙,如果没有能满足人们休息消遣的环境,当人们疲乏时找不到座椅,烈日雪雨时无所遮蔽,饥渴时没有饮食供应等,其景观再优美也会使人无心欣赏,也就更谈不上领略其景观中的意境了。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不同于看画,人的因素是作为参与者、体验者而融入园林景观中的,要在游乐中甚至生活中去观赏。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首先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一座园林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基于设计家对生活的感受,经过主观再创造的结果。园林艺术的创作不但包含作者的审美观、自然观、园林观的逻辑思维,同时还反映出设计家对美的生活情趣所激发出的形象思维。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校园的空间景观应该是有特殊含义并能启发人的强烈意象能力的有结构联系的秩序性关系。现代校园环境的整体性、自然性、人文历史性和综合性发展趋势更好地使其成为精神和知识交流的载体、充分施展艺术造型和塑造凝聚文化特质的空间。

  尊重校园自然地形和历史格局,保持校园有价值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要素,建设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校园空间,挖掘学校文脉,使其成为学校未来特色塑造和永葆艺术魅力的脉源。这是大学当前的校园建设能否跳出当今新建大学校园建设通病的关键所在。

  研究大学当前的校园空间环境建设处在一个非常时期:既迎来了校园建设百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校园空间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必须正视的矛盾:南北(新旧)校区的合并导致不同学科专业、文化的融合、交流与碰撞;校园用地面积的急剧扩大导致学生和教师生活、工作、学习的区域间距拉大,远远超出步行舒适距离之外,大量使用代步工具造成校园交通组织矛盾;新建教学楼、宿舍楼过于粗糙简单,外部空间尺度巨大且空间肌理不够细腻,缺乏层次和细部,可及性不强,导致使用主体丧失了对校园空间的领域感;校园空间缺乏围合和限定,无法成为活动场所;校园主体户外活动空间各部分之间缺乏联系,成为断裂的片段;更重要的是校园内缺乏细腻的空间安排和多样性处理,对使用者失去了细致的关怀。如南北校区之间的空旷广场草坪,没有一处可以稍坐的地方,优美的梅园只是一幅风景画,文化型自发空间改造不够。

  鉴于此,利用环境艺术专业理论知识、景观设计原理和美学理论,结合目前的校园环境空间,将学生教师的行为模式与对校园环境空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出极具大学特色的、空间意象清晰的、环境宜人的、变化丰富的多层次校园空间环境景观方案和校园形象,并结合实际具体问题进行改造。景观设计就是为了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宜人。人们不断地致力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利用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环境艺术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包括了建筑、绿地、水体、小品、照明、壁画、雕塑等内容。

  空间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多元空间特性及组合方式使人在空间内部、外部以及衔接过渡处的行为、心理体验也不相同。校园景观多样性原则能使消极的二级空间景观要素转化为积极景观要素,多样性原则提供更多景观空间信息,满足了各种人物质或精神上的需求。多样性寻求的是一种可以引导二级空间景观发展的基本“秩序”,其特性首先体现在校园活动场所功能、形式和配置的多样性以及使用时间上的多样性,以对应不同的活动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营造出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具有参与性和交流性的空间体系;同时,各类空间应做到视觉形态的多样性,以不同的尺度、形状、界面、材质,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其次,多样性还应体现在空间容纳活动的多样性,同一场所满足师生的多种活动需求,校园空间适度的混合使用,能激发空间活力,使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由美国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大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设计的唐纳喷泉(Tanner Fountain),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校园内,于1984年建成,这件融合了极简主义、大地艺术,并有强烈的彼得·沃克设计风格的作品,虽历经20多年的岁月消磨,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气息,被奉为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作,并在2008年获得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颁发的地标奖(Landmark Award)。ASLA专业奖项评委会评论:作为风景园林师创作公共雕塑的早期典范作品之一,该作品开创了职业的先河,并在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同时,保留了设计者的全部原创思想。这个设计易于大众亲近,以一种非传统的形式表现喷泉景观,并呈现出四季的变化。它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记忆之中[1]。

  唐纳喷泉位于哈佛大学校园内科学中心前的一个步行道交叉路口,由159块天然石块不规则排列而成的1个直径18 m的圆形石阵及中心的雾喷泉组成。整个石阵位于沥青路和草地的交接处,石身的一部分被埋于地下,这些石块就像是慢慢地顺势蔓延到草地中的一样,在绿草间大树下延伸,自然融合得就像是从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每块石头大约长120 cm、宽60 cm、高60 cm,其地上部分大约高40 cm,正好可以被用作石桌(坐在草地上)或石椅。

  在设计之初,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伯克指出,许多校园的喷泉由于水池渗漏等令人头疼的维修问题而最终不得不改造成了绿地,他期望沃克能够提出一个解决以上这些难题的喷泉方案。唐纳喷泉的设计构思对传统的喷泉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彼得·沃克没有采用喷泉水池这一传统惯用的组合形式,而是去掉水池,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解决排水问题,从而使唐纳喷泉在形式上能够更加灵活自由,这一喷泉通过形式的创新,成功地转变了人们对喷泉的传统认识。

  石阵中心的雾喷泉由呈圆形布置在石阵中心区域的32个喷头组成,石阵中央的雾状喷泉喷出的水雾形成漂浮在石间的雾霭。喷泉所形成的景象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春、夏、秋三季,喷头会定时喷洒出阵阵雾气,并且悬浮在石阵中心区域;而冬季由科学中心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石阵中心会有微热的蒸汽盘旋翻腾,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唐纳喷泉简单、质朴、透着原始的神秘美感,虽然设置在校园内的一个人流穿梭的交叉路口,但通过不规则圆形排列的天然石块和雾喷泉进行了空间的划分,使之从四周匆忙嘈杂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人们可以在其中惬意地读书、休息和交流。

  作为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园林设计作品,唐纳喷泉具有鲜明的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的色彩,而且也对使用功能有着周到的考虑[2]。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地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地艺术与现代公共园林相结合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如林璎设计的华盛顿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哈格里夫斯设计的拜斯比公园等,唐纳喷泉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唐纳喷泉场地的四周是乔治时代的哈佛庭院、现代科学中心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大会堂。沃克希望作为新来者的唐纳喷泉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把波士顿新英格兰的乡村意象融入到哈佛校园理性的氛围之中。沃克设计构思的灵感来源于英格兰南部萨利斯伯利平原(Salisbury Plain)上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巨石阵(Stonehenge)遗址。沃克采用了159块马萨诸塞州当地产的天然石块,从周遭纷繁的公共空间中划分围合出一块相对安静的空间,并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的环境取得协调。

  极简主义(Minimalism)是一种以简洁几何形体为基本艺术语言的艺术运动。沃克认为极简艺术中最常见的手法(下转第241页)

  “序列”——某一元素的重复使用、或要素之间的间隔的重复,在园林设计中是非常有效的[3]。在唐纳喷泉中,沃克以传统的天然石块为基本设计元素,通过“序列”的手法将159块石头纳入1个直径18 m的圆形空间之中,而这个圆形空间又是由若干近似同心圆以“序列”的形式组成的。沃克擅于用简单的元素,强调几何构图,用人工的秩序去统领自然的材料。

  “唐纳喷泉是一个充满极简精神的作品,”沃克说,“这种艺术很适合于表达校园中大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存疑及哈佛大学对智慧的探索。”[3]喷泉本身形式的简洁使它在繁杂的环境中表达了对自身的集中强调。简单的设计所形成的景观体验却丰富多彩,伴随着天气、季节及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有着丰富的变化,使喷泉成为体察自然变化和万物轮回的一个媒介。当被问及如何概括对极简主义的定义和理解时,沃克言简意赅的回答“物即其本身”[4]。唐纳喷泉即为一个很好的例子,石头、雾喷泉、草地、同心圆等,形式削减到体现它本质的美,体现了“从复杂中抽象提炼出精华,以达到追求简洁”这样一种最基本的设计哲学。

  沃克一直探索艺术与景观的结合,并力图在园林设计上达到极简主义艺术家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3]。画廊里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们不需要面对园林设计中的功能问题、复杂的构造问题及安全问题,而园林中一些特质也是极简艺术中不具备的,如植物的生长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彼得·沃克已经超越了极简主义,因为他在追求极简的同时并没有淡漠景观的意义。彼得·沃克试图创造一种具有“可视品质”的场所,使人们能够愉快地在里面活动。唐纳喷泉被成功地设计成休息、读书、交流、聚会的场所,并同时作为儿童探索的空间及吸引步行者停留和欣赏的景点,既冷峻、具有神秘感,又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和使用功能。彼得·沃克认为,所有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即使在最具艺术气息的设计中还是要秉承功能第一的理念,然后才是实现其形式[4]。

  当今,许多园林设计师争相模仿沃克的极简主义设计手法,但大多将作品的形式作为重点,过分执迷于对视觉构图的追求,而把需要满足的功能置之不理,有意无意中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因此,设计师们必须牢记,园林作品是属于公众的,是满足大众活动的场所,而绝不是纯粹的视觉艺术。

  [3]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项目系统分析、开发、跟踪项目上线,跟进后续相关的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分析系统存在的可优化的地方并逐步有计划的优化,持续完善企业架构文档。

  2.担任集团支持接口人,负责接受集团子公司业务咨询和解决他们在日常环境中使用__产品服务遇到的问题。

  从pd处接收需求,排列需求的优先级,分配开发和测试资源,制定项目计划,跟进开发和测试进度,识别项目中的风险并提前计划解决方案。

  项目描述完成系统分析,uc设计,概要设计;制定开发计划,编写核心模块和单元测试,跟踪线上日志;系统分析,系统优化的工作。

  能熟练运用JAVA语言和c,有丰富的编码经验。熟悉面向对象语言设计,和软件开发过程。能熟练运用英文交流和阅读英文技术资料。为人热情,乐观,向上,能够很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团队精神。

  本人性格稳重,做事踏实细心,有责任感,适合做细心度要求较高的财会类工作;专业功底扎实,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实习经历,能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曾担任行政助理和编辑职务,文笔较好,善于与人沟通,注重团队合作。

  对工作充满热情,能胜任设计一职,能面对工作压力,熟悉平面设计软件。我将全力以赴,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的同时,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本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职责描述】:1、把好药品质量关,变质、破损及过期药品不得发放,发给病人药品时应严格查对,不出差错;

  4、对进药、消耗应严格执行记账、消耗、领取手续,对规定统计的药品逐日进行统计,帐物逐日查对;

  2、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熟悉药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质量监控等相关业务,同时熟悉药品的流通;

  建筑材料、建筑识图、建材实验、建筑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建筑cad、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施工

  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了20__年4月的学位英语考试,并有一定的英语语法基础,现在正进修cet4.

  课余自学建筑工程本科学历课程现已全部考试合格,将于20__年9月份可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另外,本人有驾驶证。

  计算机水平:能运用word、e_cel、autocad、天正等软件进行工作,擅长利用internet进行各种网际信息交流,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操作及使用。

  在校学习期间,按照学校的安排及我自主的去过几次建设施工工地。在观察和与有关人员的接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从事建筑行业并担负起所负责的工作,最需要的是一份责任心和细心以及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也让我更清楚地明确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学习好专业知识就是自己在学习期间的责任心的最好体现。所以在校三年我认真地建筑材料、建筑识图、建材实验、建筑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建筑cad、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建筑工程本科学历课程并顺利地通过考试且全部考试合格,将于20__年9月份可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通过培训学习合格取得《autocad》证和武汉科技大学颁发《施工员证》;另外还学习和考取了汽车驾驶证等。认真,是我一贯的作风,自信是我最大的优点,团队精神从读书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我,相信也会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扬;自己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熟练的沟通技巧,加上乐于助人,善于与人沟通,因此结交了许多朋友。所以,我自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协助主管人员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

  我相信,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我喜欢建筑设计与施工才会选择学习建筑专业。一个人的能力不能仅仅体现在文字表达上,而需要真正的实力做后盾。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说的再好,不如用行动去表示。

  请给我一次机会吧,我定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责任心、实际工作能力和热衷于付出和奉献的拳拳之心!希望贵公司能给我机会,我将为贵公司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